健康热词:
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靠哄 二三十岁的中青年靠鞭策
77岁的张奶奶,因为帕金森病走路不稳,导致股骨颈骨折,做了置换手术,在医院康复。医生和治疗师每天像哄孩子似的:“奶奶好棒,再坚持一次,再一次就能出院了”,“连哄带骗”鼓励张奶奶多做一组行走练习。
48岁的陈先生,突发卒中,昏迷后进了重症监护室,病情稳定后进入康复阶段,因为无法行走和大小便失禁,陈先生很受打击,康复训练时情绪低落。治疗师追在病人后面“抽鞭子”:“你的身体基础条件比较好,要克服怕苦的心理状态,坚持多做训练,加油,相信自己可以走回家的”。
在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三医院康复院区)神经康复二科病区,每一个病人都被当成一个特殊案例进行对待,康复师们根据病人们不同的病情特点和情绪个性,不断改变着康复方式和应对方式。
中青年的康复更需要鞭策鼓励
神经康复二科章水晶副主任医师说,从2016年开始医院分专科进行康复以来,神经康复二科收治了大量神经损伤需要修复的早中期患者,卒中、神经外伤、帕金森病、痴呆、神经炎性病等等,病种复杂且患者年龄跨度大,科室配置了专业的神经内科医生和康复医生以满足各种患者的康复需求。
近几年,来康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概括来说,中青年一般都是因三类情况入院,一是脑外伤和脊髓外伤,二是自身免疫相关的神经炎性疾病,如吉兰巴雷、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等,三是中青年的卒中。而老年人到这个病区,就通常是因为帕金森病、中风、痴呆等引起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大小便障碍等等。
根据不同的年龄,康复医生对病人制订的康复计划也会有所侧重。对老年人来说,能够减轻家人负担,回归家庭,平稳康复是最重要的,但中青年因为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突然发病失去了工作和生活能力后,病人对自己的康复预期会比较高,家庭的康复需求也非常大。躺着入院,走着出院,回归正常工作和社会生活,医生在针对中青年患者制订康复计划时,目标放得更远,同时也关注年轻患者及家人的心理问题。
24岁的小张就是典型的例子。三个多月前,他突然觉得四肢乏力,特别是腿,一点力气也没有,甚至不能下地走路。最后,小张被诊断为吉兰-巴特综合征,因为紊乱的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的周围神经,造成了瘫痪,这类神经炎性疾病多好发于年轻人,并且容易反复发作,故被称为年轻人的神经慢性病,还可以表现为脑炎、脊髓炎等等。
小张拄着助行器进入了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康复。章医生介绍说,自身免疫性的脑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是导致青壮年残疾的重要原因,常常容易反复发作,会有肢体活动障碍、感觉麻木、平衡障碍、言语障碍、肌肉痛性痉挛,甚至癫痫等症状出现。通过免疫调节的药物可以控制这些症状,但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根据病情进行剂量调整,因此,病人进入康复治疗阶段,一边由神经内科医生调整药物剂量,一边由康复医生指导进行相应的运动、言语、感觉等方面的康复治疗,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小张刚来的时候因为受不了可能残疾的打击,经常以泪洗面,经过心理医生的疏导,小张选择了挥汗如雨,想要扔掉助行器就是他最大的动力。康复医生也根据小张强烈的康复意愿和身体状况,不断调整康复方案,一面调整药物,一面制订最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案。经过一个月的康复,小张可以扔掉拐杖独立站立了,最后出院时已经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了,最近回来复查时小张说他可以独自出差工作了。
老年帕金森病
形成完整康复评估和治疗系统
作为大型省属公益性、综合性、示范性康复中心,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在神经康复上积累了大量病例和经验,再加上先进的康复设备,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帕金森病康复评估和治疗系统。
帕金森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比如张奶奶,就是从右上肢静止性震颤,逐渐发展到四肢震颤,活动越来越慢。此前,对病人的运动功能判断都是通过医生经验完成的,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已经完成了量化,可以通过可穿戴运动及步态量化评估系统对病人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更能精准地制订出康复计划。还有neurocom动态平衡仪,真实测量受试人在测试状态下经过中枢整合后的姿势控制表现,更准确地测定各感官系统对平衡的影响及大脑中枢整合后的平衡控制能力。
帕金森病患者还会出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浙江康复医疗中心神经康复二科使用体外反搏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多汗、失眠、焦虑等自主神经症状,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改善患者运动迟缓、震颤之外,对抑郁症状也有效果。
在运动疗法中,除了治疗师使用各种球类训练以及手法治疗等传统运动疗法方式外,科室还使用了步歌系统,听着音乐节奏走路,训练帕金森病人的步态节律提高了康复疗效。“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在规范使用帕金森药物的基础上,神经内科结合康复医学才是专业的神经康复”。